2025届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优秀毕业生风采系列之:朱誉唯
外语生只会翻译?三创精神带你玩转新赛道!
谁说学外语只能当翻译?吉利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用三创精神打破偏见!学院把课堂搬到双创赛场、企业一线,让学生扛项目练真本事;外语生被“武装”成跨界达人——学编程、玩新媒体、搞跨文化传播,硬核“外语+”技能包直接拉满。2021级英语(本科)5班朱誉唯带团队攻汽车科技项目、给留守儿童开创意课堂、用直播间传递正能量,凭实力证明外语人早就不走寻常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AI时代的外语生如何撕掉“单一技能”标签,闯出跨界新天地!
01个人介绍
朱誉唯 2021级英语(本科)5班
曾任吉利学院三创模拟总公司宣传部部长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宣传部干事
02所获荣誉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国家级三等奖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共3项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
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
2024年第四届四川省中华职教创新创业大赛本科组优胜奖
2024年第十八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2024年挑战杯省级三等奖
2022-2023年优秀团员
学科竞赛奖学金
文体艺术奖学金
03学术科研经历
在学术与科研领域,我完成3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与2项校级课题申报,研究方向覆盖教育科技、新媒体传播与区域经济;并在《中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1篇;累计申报7项知识产权,部分成果应用于教育硬件开发与数字化平台优化,并在“挑战杯”“大创赛”等竞赛中推动研究落地,实现学术价值与产业需求的双向赋能。
大家好!我是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2021级英语5班学生朱誉唯,很荣幸能以“三创榜样”的身份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在我看来,创新创业精神从来不只是停留在赛场上的拼搏,它更像一束火种,照亮着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成长路上的强劲助推器。
全力竞赛——在挑战中淬炼韧性
回望大学时光,“竞赛”二字几乎贯穿了我的成长轨迹。从连续三年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到国家级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再到“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赛事,这些经历教会我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奖杯本身,而是在高压中打磨出的抗压能力与全局思维。从深入挖掘并不断精炼创新亮点,到广泛研读论文、探讨技术方案,每一处细节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推翻与重塑。正是这种“较真”,让我学会用理性分析问题,用创新打破思维定式。
多维实践——在跨界中拓展边界
如果说竞赛是实验室里的思维碰撞,那么实践则是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试金石。今年,我以客座实习生身份加入了研究院,负责多项省部级项目申报、公众号运营及翻译工作,将竞赛中锤炼的全局思维与创新表达力转化为实战经验——从申报材料的逻辑架构到新媒体内容的传播策略,每一步都印证了竞赛场上的积累如何赋能行业实践。而在这些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大量关于汽车行业的专业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我深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领域中保持竞争力。同时,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扎根行业需求,用跨学科视角寻找解决方案。
而在校园里,从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三下乡”活动,到为留守儿童开设线下手工课堂和作业辅导工作;到以学生身份向李书福董事长汇报创业成果……这些看似“非典型”的实践,恰恰塑造了我的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在公益服务中学会倾听需求,在资源整合中突破角色边界,更让我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的终极意义,在于用多元能力回应真实世界的命题,而非囿于单一赛道。
疯狂成长——在探索中定义未来
回望这段旅程,创新创业带给我的远不止几张证书或奖状。在研究院,我领悟到真正的逻辑思维是理性与创造的交响;在直播间,我懂得如何用流量传递温度;在三下乡的路上,我触摸到了教育最深层的意义。当竞赛与实践相互交融,这些多元经历共同编织成一张“能力之网”——它让我在面对复杂挑战时游刃有余,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正如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千人千面”个性化教育观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有人因技术深耕而闪光,有人因跨界融合而突破,而我的这张“网”,正是通过竞赛锤炼韧性、实践锻造视野,逐渐勾勒出属于我的成长轮廓。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深知“三创榜样”的称号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创新创业不是阶段性的目标,而是融入日常的探索姿态,它需要我们既敢仰望星空、追逐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回应现实。未来,我愿永远保持这份纯粹的热忱,为更多可能性铺就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