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竞赛中心主任参加
跨文化能力大赛赋能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研修班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新的赛项、赛制,更好地备赛参赛,并通过大赛推动我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我院竞赛中心主任邓润波于2025年7月18日至07月20日,在上海参加了由外教社主办的“跨文化能力大赛赋能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研修班”。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已经举办九年,大赛以其独特性、创新性、前瞻性、引领性得到普遍认可与高度评价。2024年参赛院校已超过800所。
我院于2024年首次参加这项大赛,但对大赛的赛项、赛制尚不够了解,指导经验也比较缺乏,因此参加本次及时的研修意义重大。今年3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我院成立了“竞赛中心”,旨在通过培训、研讨等活动,提升竞赛指导和参赛水平,更好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
培训共两天,主讲嘉宾有跨文化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一流专家,也有地方院校经验丰富的教师代表。
第一天上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主讲,她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剖析了数智时代跨文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她指出,大赛应该与教学互为补充,融为一体,并提出“大赛就是教学、教学就是大赛”的理念,把课堂当成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她说,大赛除了国家战略需求这些宏大的目标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看到参赛对个人成长的巨大意义。参赛者围绕多元文化生活、公共外交或商务沟通进行案例开发,展示环节要注重展示(demonstrate)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谈论(talk about)它。至于理论方面,她说各种理论都可以,不一定要用跨文化理论。结果也不一定都要解决冲突,真实性才是最重要的。
张红玲教授
下午的第一场报告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迟若冰副研究员对跨文化能力大赛的理论应用进行阐释。她梳理了案例分析的高频理论与概念,指出理论应用碎片化等问题,建议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提升案例理论深度,培养能应对复杂挑战的复合型跨文化人才。
第二场是由河南工业大学黄辉辉教授主讲,题为“基于‘教、学、赛、研’一体化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她详细分享了河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如何借助跨文化能力大赛,把教、学、赛、研打通,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具有很好的借鉴参考意义。
跨文化能力教学的三维度、九要素
第二天上午是复旦大学时丽娜副教授主讲的两场专题讲座。第一场,“从赛场到课堂:跨文化能力大赛驱动课程教学改革”,时老师结合丰富参赛指导经验,阐述了如何在赛事驱动下创建“跨文化交际”课程,并借助理论和实践的多元素材与课堂内外的各项实操训练,完善“教—研—训—赛”一体化。
第二场,“从雏形到精品:跨文化能力大赛备赛方法和训练技巧精解”,时老师深度分析了往届优秀案例,提出可借鉴的作品设计理念、各环节训练原则、方法、框架,并针对往届赛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
时丽娜副教授
下午,上海中医药大学李芳副教授分享了从备赛到参赛,如何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和发展跨文化能力。她从指导教师与评委视角出发,分享了对大赛反拨效应的研究,然后结合大赛丰富实例,详细阐述了各环节备赛原则和策略;李老师进一步指出了大赛对教学和科研的启示,建议大家可以结合大赛进行跨文化案例教学、教学评价研究、教材研究等。
此外,大赛秘书处还对大赛新环节新赛道作了介绍与解读,包括今年新增的“讲述中国,传播中国”短视频大赛。
本次研修班的深入学习和资源收集,将有利于我院竞赛中心和跨文化教学团队在竞赛和教学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