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说课活动 ——以评促建,教学相长:一场教师专业成长的“春耕”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说课活动
——以评促建,教学相长:一场教师专业成长的“春耕”
2025年2月,吉利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以“精研课堂设计,共筑教学品质”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新学期的说课活动。本次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学校教务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工作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夯实基础。活动以分组研讨、同侪互评和多元反馈为核心机制,通过教师间的智慧碰撞与经验共享,推动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教学实施的规范化,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动能。
一、分组协作:六支教学“智囊团”集结
为确保说课活动的深度与实效性,教研室采用“分组协作、交叉点评”的组织模式,将参与教师划分为六个小组,每组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形成教学研讨的“核心枢纽”。各小组成员在学科背景和教学风格上形成互补,既包括深耕教学多年的资深教师,也有富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
各小组负责人于2月19日前搭建线上研讨平台,通过企业微信建立说课群,并创建腾讯会议号,确保研讨过程可追溯、资源可共享。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进行15分钟的说课展示,展示结束后,由小组负责人组织同行点评,教师们围绕“教学设计亮点”“改进空间”“创新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形成“展示—反馈—优化”的闭环式教学研讨模式。
二、多维评价:科学机制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为确保说课活动的客观性与专业性,教研室建立了“双评一核”的评分体系。每个小组配备两名评分人和一名统分人,评分人由小组负责人及资深教师担任,统分人则独立负责分数核算与汇总。评分标准严格参照《吉利学院教师说课测评指标》,涵盖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建设成效与特色等九大维度,并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地情况。
统分人须在2月21日前提交评分结果至教研室,由管理团队进行最终复核与分析。活动全程录制视频,既作为评分的客观依据,也作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动态档案”,供后续教学研讨与培训参考。
三、智教融合:专业赋能、成果导向、影视课程思政创新矩阵
ESP课程创新:智能科技英语的实践探索
第一组的杨丽萍老师精准把握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情特点,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创新设计《智能科技英语》课程。课程紧密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需求,通过科技文献翻译、学术演讲模拟等模块,构建专业化的语言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专业术语解析与跨学科思维训练。采用案例教学、技术文档撰写等实践策略,有效破解工科生在专业英语应用中的难点,形成“技术赋能+语言驱动”的特色教学模式,充分展现ESP课程与新兴科技领域的契合性。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教研融合的探索
第二组的田淑颖老师将教学研究与学术科研深度融合,构建了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她的教学实践以“成果导向”为核心理念,采用逆向设计课程模块,系统整合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与基础理论,打造“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她注重学生能力图谱的构建,运用问题驱动、项目实践等多元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种教研相长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成果,实现了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有机结合。
影视思政教学创新:青年视角与文化传承
第五组的李佳桔老师以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射雕英雄传》等为切入点,创新构建“影视叙事+使命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她通过分析哪吒的成长叙事及郭靖“侠之大者”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青年使命与时代责任。课程设计融入角色辩论、主题影评等互动形式,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嵌入影视解读之中。借助流行文化提升课堂吸引力,以“青年视角”实现价值引领,在光影交错间塑造理想信念,充分展现课程思政的时代感与实践价值。
说课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教育初心的重温。本次说课活动涵盖六个小组、三十余位教师,构建了一场深入的教学研讨。这场多视角、深层次的交流,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大学外语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品质的不懈追求,彰显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场春天的“教学耕耘”,正为学院教育质量的提升播下希望的种子,未来,关于课堂创新的故事仍将持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