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翻译科研方向,落实迎评促建任务,强化本科学科建设 ——翻译学科团队骨干教师赴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调研学习
围绕翻译科研方向,落实迎评促建任务,强化本科学科建设
——翻译学科团队骨干教师赴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调研学习
在我院迎评促建之际,2025年4月16日下午,吉利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孔令翠教授带领我院翻译学科团队骨干教师赴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进行调研学习,共同聆听了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著名翻译家黄友义先生的讲座。此次活动为我院教师搭建了与翻译权威深入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意识和学科战略思维。同时,本次调研学习也为我院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迎评促建”工作,全面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新时代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黄友义以“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融通中外的语言传播中国”为题,通过剖析一个个精彩的翻译案例,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借助对外翻译,而做好对外翻译则必须具备“三大意识”:一是国情意识,即译者要充分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及其文字背后的实质;二是语言意识,即译者要关注译文的可读性,明确自己的翻译对象,根据不同的翻译场合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风格,以追求高质量译文;三是受众意识,即译者要站在目标语受众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判断译文是否得当,并通过直译、解释性转达、不译等方式灵活处理。
黄友义还提到机器翻译的辅助与限制。他指出,机器可承担初级翻译任务,但仍需要高水平人工进行译前准备与译后审定,尤其是在文化语境中,机器翻译难以胜任。如涉及文化意境的“邯情脉脉,郸等你来”,就无法被机器准确表达,必须依靠人工润色。黄友义强调,在外宣语境下,翻译是传播而非语言的机械转换。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和文化认同感。例如,“龙”的英译仍采用“dragon”,因为其已在国际传播中形成认知基础。
在互动环节,我院教师就民办院校教师翻译能力的提升路径向黄友义请教。黄友义认为,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类翻译培训,不断锤炼基本功,多参与翻译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创新与科研工作。在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向高水平译审看齐,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最后,在场教师再次向黄友义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他深厚的语言功底与翻译实战经验,为从事翻译教学与实践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方法论启发。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迎评促建”工作目标,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